欺骗大脑的错觉无处不在,善用错觉法

2023-4-11 来源:不详 浏览次数:

北京手足癣医院医师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yufang/211231/10144940.html

01无处不在的“错觉”:当我们的大脑被“欺骗”

前段时间,看到由毕淑敏小说《女心理师》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发布了海报,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,开始数到底能在海报中找到几张人脸。

观察一会儿之后,我发现在瀑布的右侧边缘,恰好是一张人脸的形状,但其他的“隐藏人脸”却未能发现。

后来一看公布的答案:原来,画面中有3张人脸,除了瀑布的边缘,还有左侧堤岸与其倒影、画面正中的树冠与远山勾勒出的线条。这样一张妙趣横生的海报,其实是一个小小的心理测试,看到不同的人脸,可能暗示出不同的性格特质。

不过,如果暂时抛开心理隐喻不谈,这幅图片也属于“视错觉”的范畴,换言之,我们看到的内容,往往只是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,大脑可能会被眼睛所“欺骗”。

更典型的视错觉图片还有很多,如缪勒-莱耶错觉(三条长短一致的平行线中,人们会倾向于认为箭头向内的线条更短)、“老妇与少女图”(观看视角不同,看到的女性肖像迥异)等。

在我们的生活中,错觉并不局限于“视觉”领域,日本脑科学研究领域的先锋人物、百万畅销书作者西田文郎在《错觉的法则》一书中,就提出这样一个说法:大脑认为对的事情,其实99%都是错觉。在他看来,视错觉是最容易被我们察觉到的“错觉”范畴,除此之外,还有一种更为“隐蔽”的错觉形式:思考错觉。

两种错觉形式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,我们打开电视,广告场景中常常给出使用某种产品前后的效果对比图,就会让人产生“如果我也这样做,可能也会有同样效果”的错觉;过马路时,一群人一起闯红灯时,会不由地生出“法不责众”的错觉;商场里“限时特卖、限量销售”的广告语,则会刺激我们得出“这次不买,下次就没有了”的错觉,大脑开始陷入兴奋状态……

既然错觉无可回避,那么,是否可以“利用”错觉,来改善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呢?针对这一问题,西田文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。他在《错觉的法则》中,不仅对各种类型的错觉做了详细的解读,还从脑科学等维度,剖析错觉产生的根源,使我们对“错觉”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。在此基础上,他提出了有效利用“错觉法则”,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。

02“错觉”的产生:脑科学角度的解析

无论是视觉错觉,还是思维错觉,其产生的根源都与我们的大脑构造有关。通常来说,我们的大脑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,分别是理性脑、感性脑和反射脑。

其中的理性脑,即我们常说的“左脑”和“右脑”,它们分别负责从理性、计算和感性、整体的角度看待事物、分析问题。感性脑则是大脑边缘系,负责喜怒哀乐等情绪。在遇到具体事件时,它呈现出摇摆不定的特质,反映到情绪上,就体现为愉悦、不愉快的心情波动,这也被称为“钟摆法则”。反射脑为脑干部分,可以控制激素分泌、调节体温等,使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,属于较为原始的机能。

在处理外部信息过程中,大脑的各个部分会协作联动,形成“输入-输出”机制。根据西田文郎的观点,大脑之所以能够被“操纵”或“欺骗”,其秘密隐藏在本能脑中,他称之为“IRA(本能反射区,包括了感性脑与反射脑两部分)”.

这一区域中储存着过往的经验和记忆,外部信息“输入”IRA后,会刺激感性脑,产生相应的情绪波动,理性脑部分则对其进行判断和处理。经过这一系列大脑活动之后,人们会采取相应的行动,即“输出”。

IRA的特殊之处在于,它属于潜意识领域,又与情绪、想象力等紧密相连。如果IRA产生正面情绪,感性脑就会随之产生正面想象,左脑也会更倾向于进行正向思考,形成一个正向循环,反之,则会产生负向循环。

西田文郎认为:人与人之间在基础能力方面的差异并不大,真正的区别体现在想象能力方面,那些在自己领域取得成功的人,往往“具有正面积极的想象能力,并且能够产生好的错觉”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在职场中,如果上司布置了一项新的任务,同事A的IRA中,存储着“工作=办得到”这样的正面记忆,那么接下来,他会更积极地面对任务中的问题与挑战。同事B习惯于认为“未知任务=不可能”,在之后的工作中,一旦遇到难题,就会产生更加负面的情绪,最终完成任务的可能性也将大大降低。

在社会心理学中,也有一个著名的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。塞浦路斯国王对美人雕像情有独钟,一直期待她可以变成人,这份执着感动了奥林匹斯山诸神,赋予雕像生命力,两人幸福地厮守终生。神话故事中的皮革马利翁与雕像固然是虚构,但在现实生活里,对未来抱有积极的期待,并且一直为目标努力的人,也更有可能获得成功。

日本著名投资人孙正义在创业初期,曾这样对他的员工说:“将来,我们会像在豆腐店里一块、两块地数豆腐一样,一兆(万亿)、两兆地数我们的营业额。”他的一番言辞听上去像是“吹牛皮”,但在这种“正面错觉”的指引下,他凭借坚韧的毅力和敏锐的商业触觉,打造了自己庞大的商业帝国。

03错觉法则:学会“操纵”大脑,开启积极人生

希腊神话里的皮格马利翁,身家数百亿美元的企业家孙正义,他们无疑都是善用“正面错觉”的典型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景中,该如何利用“错觉法则”,让大脑产生正面循环,进而获得幸运女神的垂青呢?西田文郎在《错觉的法则》中,结合事业、命运、婚姻、育儿、财富等多个场景,分析了“错觉法则”的应用逻辑。

通常来说,那些在能够取得真正成功的人,往往能很好地利用以下三种“错觉法则”。

第一,是“优越感”,或称“运感力”,他们对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抱有极大的自信,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,好运会很快降临在自己身边。孙正义在年轻时曾打算做老师,但因为国籍问题,他的希望落了空,父亲告诉他:“你是个天才,是干大事的料。”他在此后的创业经历中,始终以“天才”自居,这种“错觉”形成了强大的自我认同感,辅之以他出众的才能,使他在一次次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要打造力,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,比如试着写下自己的优点,在遇到消极时间时,试着换个角度思考,在教育孩子时,多采用鼓励式的话语等,更重要的是要积极、有意识地采取行动,在不断地尝试和挑战的过程中,不断强化正面错觉,消除对未知的恐惧。

第二,是“喜感力”,或称“苦乐力”。在工作与生活中,困难和挫折无法避免,但面对不利条件时,我们可以采用更加积极的思维模式。西田文郎建议,通过“逆向思维”,化已知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,不局限于“人有我无”,而是寻找自己所处位置的优势,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。这样,逆境不仅不会成为束缚,甚至会变成创意的触发点。

他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案例,一个外表其貌不扬的男生,想要吸引心仪女生的注意,除了整形这条路,他还可以有更多的策略选择:试着学习谈话的技巧,让自己变得更幽默有趣;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(或者赚钱能力等),给人一种“他很聪明”“很有实力”的印象,进而让人产生好感。

第三,“感恩力”。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,通常拥有更加宏大的格局,而且会对身边的人与事充满感激之情。在西田文郎看来,一个人如果只是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,如巨额财富的积累、企业规模的扩张,但为他工作的人却牢骚满腹,那么,他在作为“人”的层面,其实算不上真正的成功。

要想在“人”与“事”方面获得双重成功,我们需要在思维层面进行调整,不把每一次小成就的取得完全归结于自己,而是看到别人的付出与支持,久而久之,这种“错觉”也会让我们获得人格的成长。

“成功会垂青欺骗大脑的人,失败会造访被大脑欺骗的人,操纵大脑,还是被大脑操纵,这关乎你的人生。”

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错觉,是来自大脑的“诡计”,更是我们开启积极人生的密码之一。从当下开始,试着输入正面错觉,消除负面错觉,未来的人生或许会变得有所不同。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hdjy2010.com/mzsx/15107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 2014-2024
    今天是: